一、教学目标
1. 掌握后滚翻的基本动作规律和技术要点(技能目标)
2. 了解影响后滚翻的重力原理等运动学知识(知识目标)
3. 在掌握基本技能的前提下,能够从低难度到高难度进行后滚翻训练(技能目标)
4. 通过后滚翻的学习,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和相互合作精神(情感态度目标)
5. 通过后滚翻训练,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。(情感态度目标)
6. 学会互帮互学,培养团队合作精神。(情感态度目标)
7. 在训练中体会成功的喜悦,增强自信心。(情感态度目标)
二、教学对象
本教学设计针对中学高年级学生,大约15-18岁。从生理上看,这一年龄段的学生身体各系统和器官发育基本成熟,骨骼也已发育完全,非常适合进行体育锻炼。心理上,他们兴趣广泛,试验精神旺盛,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。但注意力时断时续,耐性较差,需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兴趣。从学习基础看,部分学生可能有一定体育基础,但大多数都是初次系统地学习体育技能。所以教学可以注重培养基本技能,并逐步提高难度促进全面发展。
三、教学内容
第一课时:后滚翻基础知识学习
1. 热身活动:进行全身关节活动,预备后滚翻学习。(5分钟)
2. 通过观看教学视频,学习后滚翻的动作规律、着手要领等基础知识。进行全身各部位的运动想象,帮助理解后滚翻动作。教师示范后滚翻全过程,学生观察学习。
3. 运动想象环节:想象后空翻的感受,每人分享想象内容。(5分钟)
第二课时:后滚翻基础动作训练
1. 起跳练习:专门练习抱膝向后跳起的爆发力。(5分钟)
2. 进行头部保护、收紧核心、手的着地三要领的分解练习。运用助推器,练习抱膝跳起和向后转体落地。教师纠正动作错误,提醒着手着地要点。
3. 着手要领练习:专门强化手的着地动作,反复训练。(5分钟)
第三课时:后滚翻技能训练
1. 错误复习:回顾并纠正前期动作中的错误。(5分钟)
2. 在软垫上,从抱膝跳起开始尝试连接完成后滚翻。学生互相点评,提出改进意见。运用助推器进行辅助练习,由易到难掌握整体动作。
3. 连贯训练:逐步减少助推,练习后空翻的连贯完成。(5分钟)
第四课时:后滚翻运用
1. 回顾总结: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总结课程内容。(5分钟)
2. 组织进行后滚翻挑战赛,完成指定次数后滚翻。将后滚翻与其他动作连接,完成有创意的后滚翻组合动作。
3. 创新训练:学生自主设计后空翻的连接组合动作。(5分钟)
四、教学过程
第一课时:
1. 活动导入:进行背部、腰部简单拉伸运动,导入后滚翻学习(5分钟)
2. 知识学习:观看后滚翻技能教学视频,讲解动作规律、着手要领等知识点(10分钟)
3. 想象练习:学生在地面上躺下,进行全身动作的想象练习,帮助理解(5分钟)
4. 示范观摩:教师现场示范后滚翻完整动作,学生多角度观摩学习(10分钟)
5. 互动讨论:组织学生讨论后滚翻的难点,教师进行解答(10分钟)
6. 师生互动:教师与学生就后滚翻问题展开讨论互动(5分钟)
第二课时:
1. 热身活动:进行背部和手部的准备活动(5分钟)
2. 分解练习:全班练习后滚翻的头部保护、收紧核心、手着地三个要领(10分钟)
3. 辅助练习:使用助推器,学生轮流练习抱膝向后跳起和控制落地(15分钟)
4. 循序训练:逐步减低助推器高度,增加练习难度(10分钟)
5. 错误纠正:教师纠正学生动作错误,强化着手要领(5分钟)
6. 能力展示:学生轮流展示后滚翻完成程度(5分钟)
第三课时:
1. 热身活动:进行背部和腰部的伸展运动(5分钟)
2. 软垫练习:从抱膝起跳开始,尝试在软垫上完成后滚翻(10分钟)
3. 分组训练:成组进行后滚翻训练,互相鼓励帮助(10分钟)
4. 循序增难:逐步减少软垫padding,增加完成难度(10分钟)
5. 评价修改:学生两两相互评价,提出改进后滚翻的意见(10分钟)
6. 动作考核:进行后滚翻技能的测评考核(5分钟)
第四课时:
1. 全身热身:进行全身各部分的充分热身(5分钟)
2. 组内竞赛:成组进行指定次数后滚翻挑战赛(10分钟)
3. 创意练习:自由联结后滚翻和其他动作,创造组合动作(10分钟)
4. 训练思考:每人提供一个后滚翻训练的思考或感受(5分钟)
5. 总结展望:教师总结课程,展望后续训练(5分钟)
6. 训练反馈:学生针对课程进行反馈与建议(5分钟)
五、重难点
1. 头部保护的后仰动作,这决定着手是否有足够空间着地。
2. 背部用力跳起的爆发力,这关系到能否产生轻快的空翻身体。
3. 手的着地与推力,手要准确着地并及时向上推力,完成身体翻转。
4. 着地的姿势和动作控制,需要保持紧缩向上摆臀,避免直接向后仰倒。
5. 连贯完成从起跳到着地的整套动作,而不是分开训练。
6. 在无依赖条件下完成标准后滚翻,这需要逐步积累自信心。
7. 掌握个人后滚翻的最佳节奏和呼吸节奏。
8. 着地时保持手肘屈曲避免伸直过度,防止肘关节着地冲击。
9. 找准个人最佳的抱膝起跳力量点,进行有效爆发。
六、教学方法
1. 示范法:教师现场示范标准动作,学生通过观察学习。
2. 分解法:将复杂动作分解成多个简单动作,逐步学习。
3. 循序渐进法:从简单到复杂,循序培养学生的后滚翻技能。
4. 分组合作法:组内学生互相帮助纠正,提高学习效果。
5. 互评互学法:学生两两组合进行评价与交流,提出改进意见。
6. 想象练习法:通过运动想象,帮助学生建立动作感觉。
7. 启发式教学法: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,帮助学生思考。
8. 积极鼓励法:教师进行积极的口头鼓励,建立学生自信心。
9. 监督与纠错法:教师充当训练的监督者和错误纠正者角色。
这些教学方法的运用,将有助于学生系统地学习后滚翻,培养技能与团队合作能力。
七、教学手段
1. 多媒体课件:PPT课件、教学视频等动态视听资源。
2. 技术器材:助推器、软垫、身体保护装备等。
3. 场地设备:室内课室、操场、体育馆等开阔场地。
4. 习题练习:后滚翻技能习题,供课堂和课后练习使用。
八、安全防护
1. 训练前进行充分热身,检查身体状况。
2. 确保训练地面平整,无坚硬物体。
3. 佩戴护腕、护膝等保护装备(可选)。
4. 教师现场全程监督指导训练。
5. 根据学生程度设定合理训练量,循序渐进。
6. 重点防护头颈,严格要求头部后仰动作。
7. 使用软垫或助推器辅助减少冲击。
8. 同学互相搀扶,减少单独失误受伤。
9. 训练中如感不适,立即停止并报告教师。
10. 训练后进行放松活动,适当休息恢复体力。
11. 注意手掌着地时避免过度后仰造成脊柱损伤。
12. 着地时保持肌肉紧绷,减少关节振荡对韧带的损害。
九、过程评价
1. 观察评价:教师在训练过程中观察学生的动作完成情况。
2. 师生互评:教师与学生互相评价,提出改进意见。
3. 同伴互评:学生两人一组,相互观察和评价。
4. 个人自评:要求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。
5. 动作考核:进行后滚翻指定次数的考核测评。
6. 录像回放:通过录像回放观看学生完成动作,发现问题。
7. 纠正评价:评价动作时同时纠正错误,进行示范。
8. 小组展示:组内选拔学生进行动作展示,评价改进。
过程评价充分活用多种方式,将有助于学生改进学习方法,提高后滚翻技能。
十、效果评价
1. 后滚翻技能测试:进行规定动作及次数的测试考核,评价基本技能掌握效果。
2. 后滚翻运用能力测试:进行后滚翻与其他动作联结的测试,评价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。
3. 学习档案评价:通过训练日志、视频、照片等形成学生学习档案,评价学习过程。
4. 定期能力测评:每月进行一次后滚翻技能测评,评价学生的能力提高程度。
5. 期末能力考核:对学生的后滚翻技能进行终端考核,评定学习效果等级。
通过多元化的效果评价,能够全面及客观地评判学生后滚翻的学习效果,为后续训练提供反馈。
十一、总结反思
通过此教学设计的实施,能够帮助学生系统掌握后滚翻的基本技能,达成教学目标。但教学过程中,仍需关注学生个体差异,采取差异化指导。此外,还需要继续优化训练方法,提高学习兴趣。教学评价也需注意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的结合,提供发展性反馈。总体而言,此教学设计尚需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与提高。
暂无评论...